[EP #68] 急診醫師聊急診–張玉喆醫師

各位觀眾可能曾有機會去過急診室,在急診室裡各種各樣的病人都有,有的看來嚴重可能危及生命,有的看來很不舒服,但又好像不是立即有生命危險。在台灣醫療資源很發達的情況下,人人都可以直接走進急診室,來獲得第一時間的醫療診治,但有時候大家可能覺得為什麼要等那麼久?後面晚來的病人都已經送去病房了,為什麼我們還在等候醫生的到來?

其實急診室裡是有一定的檢傷分級制度,來確保能照顧到所有病人的生命安全。像第一級如有中風症狀、呼吸困難臉色發黑、或者脈搏微弱四肢冒冷汗等,跟意識、呼吸及循環系統相關的這種問題,就應該來急診看。而第二級就是發生的症狀可能會產生上述一級的狀況,以及一些較嚴重的外傷等。這些症狀在急診室就要靠急診科的醫師來判斷,到底它是哪種疾病造成,以及應該做些什麼檢查來確認,並且很快串聯起專科醫生會診來醫治等,所以急診科醫生可說是一個全科的醫生,他對各種疾病如心臟、腦部、慢性病、外科、小兒科甚至婦科等都要有一定的專業,才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出各種可能的潛在原因來救治病人。

與國際上相比,台灣的醫療體系是讓病人自行判斷是否要看急診,以及可以自行選擇去哪家醫院,甚至有些診所是用繳急診費可以先看的作法,讓病人有以為看急診就是只要花點錢救可以先看到醫生,甚至可以不用掛號不用等,讓急診把之前要看門診的病給一次醫好等觀念。其實醫院之間都有轉院的機制存在,但是這是經由醫生的專業判斷,是否應該將病人轉到更合適診斷這類疾病的醫院,而不是讓病人,尤其是家屬來判斷要送所謂的大醫院、或熟悉的醫院會得到比較好的照顧。有時醫療資源吃緊時,不是緊急的病送到大醫院反而要等很久醫生才有空來診治,過程中病人反而會更辛苦,甚至躺在救護車的擔架床上等待急診室有空位。 另外在急診室常常會遇到一些是屬於社會問題的病人、比如說遊民、藥物成癮、或者其他老病號把急診當門診之類的,所以急診醫生往往有時還要聯絡社工,看是否能從社會福利救助等管道幫助到病患,否則這類病人往往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,而不斷的進出急診室。

訪談後段張醫師有談到急診的教育,在這幾年來有很大的進展,不再是讓新進醫師從摸索或實戰中學習,而是有很多儀器或設備的模擬情境,讓新進醫師了解實際在急診時除了操作醫療器材以及正確的診斷,如何與病人或家屬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技能。並且以張醫師這麼多年來在急診第一線遇過各種生老病死的情況,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發展,以及對自己未來的展望。這一集訪談可以讓觀眾更加了解急診室的運作,以及急診室醫師在面對病患時是如何思考,相信在有一天你家人或自己需要急診時,可以讓你更了解整個急診的觀念,而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判斷。

歡迎加入駝客學校臉書社團、訂閱與分享駝客學校Youtube頻道與Podcast頻道!!

張玉喆醫師

現職

  • 林口長庚醫院急診醫學科 副科主任
  • 長庚大學醫學系 副教授兼副系主任
  • 長庚醫學教育研究中心 副主任

學歷

  • 陽明大學醫學系
  • 陽明大學急重症醫學研究所碩士
  • 澳洲福林德斯大學臨床教育碩士